坎坷前行、与时俱进
(东南大学 张月琳)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中山陵国际会议中心成立江苏省高校网络技术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为“网委会”)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之间就是10年!
记忆中,江苏省高校的“网络联盟”历史追溯应该不止10年。早在1995年启动JSERNET建设之后,江苏高校的网络中心就已经频繁联络、经常交流了。在校园网络工作时间长一点的同志们应该能够记着那张盖满了省内高校网络中心公章、要与CERNET高价网费“理论一番”的“申述”报告,事情应该是发生在2005年成立省网委会的几年之前。回想起这件事是要说明网委会的成立是有“基础”的,有过前期“铺垫”故事发生的。
初创时网委会的成员中绝大多数在从事校园网络工作,这些同志中原本不少是在从事学校信息化工作、为适应新形势“转战”到校园网络建设上来的。本人和很多同志一样,就是在“信息化-网络-信息化”这样的途中,不断地转换着“角色”;实际上,校园网建设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信息化的主题。
1992-1995年,教育部倡导、全国高校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但由于缺乏校园网络应用环境,其进展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校的信息化工作大多局限在各个部门的单机信息处理。在此期间,中国高教学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EMISA)进行了信息化基础性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在建立信息标准(教职工管理信息集、学生管理信息集)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在教育部1994年启动CERNET建设后,EMISA号召各高校信息化工作要关注和参与CERNET建设及校园网建设。
1996年召开第二次EMISA年会时,会议继续强调做好MIS系统总体规划和队伍建设工作,但与会的代表中已有很多同志将工作重心转到了校园网建设之中。联系到当时江苏高校校园网建设和信息化工作的实际看,情况也是大致如此。建立校园网并与JSERNET、CERNET互联激发了师生们使用互联网的热情,校园网络建设的方案和规模还涉及学校的形象,更容易受到校领导的关注,网络建设经费确实比信息化建设经费更容易得到落实。
伴随着校园网络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各高校网络中心间的工作联络也日益频繁,江苏高校“网委会”的成立是“呼之欲出、应运而生”了。网委会的成立使得各个高校网络中心有了“家”和“主心骨”的感觉:在需要交流、论证、评审、了解新技术,甚至涉及个人职称、个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忙等,相互之间往往电话联络一下就解决问题;网委会除了组织年会、组织论文集,定期不定期召开理事会和新产品技术交流会,出现在会议中众多高校老师的身影绝对体现出网委会的魅力。
网委会以及我们自身的工作都在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围绕着新技术和新潮流,处处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校园网络建设和不断升级中、在信息化的建设中,网委会除了组织年会、组稿论文集、组织大会交流外,还经常邀请公司介绍新方案、新技术、新产品,网委会成员受邀前往各高校论证校园网升级方案也成了经常性的工作。随着学校各业务应用的普及提高以及部门信息的集成需求,适时引进大型数据库、引入信息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的理念和平台,我们的工作重点又从校园网“转战”到“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上来。手机应用的普及和拓展,Wi-Fi校园全覆盖、信息门户手机版、微博、微信……,信息化随着技术的翻新在不断升级,而新技术的翻新升级又在推动着我们信息化工作不断深入。
10年来,不少同志因各种原因离开了信息化工作队伍,又有许多同志加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行列。勿庸置疑,我们从事的信息化工作越来越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尽管在具体工作中,在经费、人员、政策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是在推进中不断取得成绩、看到效果。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校园网、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学校“开门七件事”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不可须臾离者也。
信息化工作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辛勤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也与网委会的工作以及各个成员单位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分不开。
不知不觉之间本人离开工作岗位已有四年时间了,但对信息化工作和网委会活动的关注依然不减。“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信息化工作在后来者们的努力中继续坎坷前行,网委会的活动围绕信息化事业发展更显她的活力和凝聚力!